北京西站,返乡乘客带着行李踏上回家路。袁秀月 摄
“庆祝团聚的不易”
2023年春运第9日,作为北京客运量最大的火车站,北京西站迎来客流量攀升的一天。这天,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4114.1万人次。
53岁的李霞是这4114.1万分之一,她的目的地是四川宜宾。李霞在北京从事餐饮行业二十余年,对以前的她来说,过年回不回家都一样。“因为假期短,光路上都要两天两夜,花钱不说,来回跑还晕车难受。”
年轻时她在外打工,两三年不回家过年是常事。父母也体谅,总是劝她别回了。前两年因为疫情,春节她都待在北京。然而前段时间,当李霞再次跟母亲说不回家时,母亲却有点不高兴。
“她心里有点不舒服,她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现在就盼着我回家,后来我说回家她才又高兴了。”李霞说,今年她身边在外打工的人基本都回家过年了,这次回去她要待个十几天,多陪陪母亲。
北京西站候车大厅。袁秀月 摄60岁的陈立强最牵挂的是孩子,他在北京做了二十多年的室内装修,往年他都正常回老家漯河过年,然而在外工作的孩子都不回来,家里人从来没凑齐过。今年一家人终于能一起过节,他特别高兴,还说今年过年会更隆重一些。
早早回家过年的陈萌能明显感觉到,今年的年味儿更浓了。“因为都是好几年没回家,所以赶集买东西的人特别多,都是在庆祝团聚的不易,我家也比两年前过年多准备了些年货。”
疫情期间,31岁的陈萌迎来身份的重要转变,成为了妈妈。孩子出生以来,一家人都没回家过年。今年春节,她和丈夫早早选择自驾从北京回许昌老家。这几天,老人特别开心,孩子也到处跑着玩。
游客在兔子形状的“许愿卡”上写下心愿为新年祈福。 汤彦俊 摄“最想念家乡的一碗米线”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停下来休息,感受久违的团聚带来的喜悦,抚慰心中淡淡的乡愁。
来自云南玉溪的罗鹏,来北京已有六七年。他和哥嫂在北京开了一家手工店,前两年他们都没回家过年,今年哥嫂仍待在北京看店,罗鹏一人坐上了回家的高铁。
罗鹏说,他们老家过年有很多民俗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过年还要拜年、守岁、吃宵夜,非常热闹。但让他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一碗米线,在别的地方吃不到那个味道。
进入而立之年后,父母一直操心罗鹏的人生大事,往年因为没回家过年躲过了催婚,他调侃,今年算是躲不过去了。
北京西站,返乡乘客带着行李踏上回家路。袁秀月 摄陈立强今年回家也有两件大事,一是看看6个月大的小孙子,回家前他特地在网上给孙子买了小汽车。二是小儿子今年过年要定亲,他得在家里好好张罗。
他们老家的习俗是,当年定亲当年结婚,如果过年时定亲,年底结婚最好不过。现在老家办婚礼已没有限制,他想尽快把小儿子的婚事给定下来。
对陈萌而言,这个春节没有特别的事要做,因为回家比较早,年货也是在家里置办的。她打算多回几趟娘家,多陪陪父母,珍惜跟家里人在一起的时间。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家人在老家拍个全家福。
北京南站候车大厅。袁秀月 摄新的期许
三年间,新冠疫情反复延宕,让很多人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受访者都表示,今年最大的好消息是“一家人都‘阳康’了”、“家里平平安安”、“家里老人身体健康”。
“疫情三年,几多欢喜几多愁,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这三年间,我们家总体来说还算不错,家人都平平安安的,我已经挺高兴了。”陈立强说,干他们这一行的容易出意外,所以挣多少钱都没有平安健康地活着重要。
李霞关心的还有她的工作,她透露,这几年,疫情对餐饮行业冲击比较大,“老板没有生意,员工就没有工资,钱有点不好赚”。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餐饮业复苏回暖,他们的工作也渐有起色。
同时,罗鹏的手工店生意也慢慢好起来,来店里的顾客明显多了,他希望明年的生意越来越好,最好能在北京开一家分店。
农历腊月二十四,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日假期,上海的商场、街头处处洋溢着红红火火的喜庆氛围,吸引了不少民众前来感受年味。 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2022年,张跃考上北京某大学金融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阶段需要外出实习增加实践经验,但受疫情影响,实习机会减少。他希望,未来在实习就业方面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记者注意到,在17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表示,随着经济的好转,就业需求的扩大,岗位会相应增加,2023年我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此外,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
新年新气象,春节将至,过个好年、来年讨个好兆头,这也成为人们共同的期许。(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为化名)(完)
新西兰总理哽咽宣布辞职,透露两件大事****** 中新网1月19日电 “我的油箱里已经没有足够的油来完成这项工作了。”当地时间1月19日上午,新西兰总理阿德恩突然宣布将于2月辞职,她称自己不再有“足够的精力”来领导国家。 2017年,成为新西兰历史上第三位女总理的阿德恩身着一袭红衣,带着标志性的笑容,在工党几名核心成员的陪伴下走进议会大楼。如今,在经历了充满挑战的五年半任期后,她选择卸下重担,“期待着再次与家人共度时光”。 当地时间1月19日,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宣布辞职。图片来源: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截图哽咽回忆近6年经历 42岁的阿德恩说,她花了时间考虑自己的未来。“我曾希望自己能找到在这段时间里继续下去所需要的东西,但不幸的是,我没有,如果我继续下去,会对新西兰不利。” 阿德恩宣布,2023年新西兰大选将于10月14日举行。她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不会寻求连任,并将在2月7日前卸任。 阿德恩在回忆她近六年“充满挑战”的工作经历时,哽咽了。 资料图:2019年3月,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清真寺恐袭发生后,阿德恩在新闻发布会上。她在任期间,新西兰经历了克赖斯特彻奇清真寺恐袭事件、怀特岛火山爆发和新冠大流行等重大事件。“在和平时期领导你的国家是一回事,渡过危机是另一回事。” 她表示,辞职背后没有任何秘密和丑闻。“我也是普通人。政治家也是人。我们尽可能多地付出,直到不能再继续了。对我来说,是时候了。” 资料图: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左)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右)。阿德恩宣布辞职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推特上发文称,阿德恩向世界展示了如何用智慧和力量领导。“她证明了同理心和洞察力是强有力的领导品质。”她一直是新西兰的积极倡导者,“她激励了很多人,也是我的好朋友”。 曾带娃出席联大 2017年,37岁的阿德恩成为新西兰总理。当年,这位身着一袭红衣,带着标志性笑容的新西兰历史上第三位女性领导人,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7年9月23日,新西兰大选结果公布后,阿德恩在新西兰奥克兰与数百名支持者交谈。阿德恩出生在新西兰北岛城市汉密尔顿,是一名警察的女儿。在怀卡托大学读传播学专业期间,她已积极投身政治,17岁就加入工党,成为工党青年党中的重要成员。 阿德恩一直被认为是工党的政治新星。2008年,28岁的她第一次参加议会选举,成为当时议会最年轻的议员。2017年2月,阿德恩参加阿尔伯特山选区补选,以压倒性优势获胜,并在3月成为工党副党首。同年8月,新西兰大选在即,作为最大反对党的工党支持率降到了24%,党首安德鲁·利特尔为此黯然辞职。阿德恩临危受命,出任新党首。 当地时间2018年9月24日,新西兰女总理阿德恩抱娃出席联合国大会。2018年,阿德恩在联合国总部第一次发表讲话,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史无前例之举——带着不满百日的新生女儿一同开会。联合国发言人斯蒂芬妮·杜加里奇形容,阿德恩此行显示,谁也无法比一个职场妈妈更有资格来代表新西兰。 2020年,阿德恩再次当选新西兰总理。外媒指出,这得益于面对新冠大流行时,她领导的政府采取的做法,帮助该国有效应对疫情。 资料图: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右)和她的伴侣克拉克·盖福德(左)。如今,辞职后的阿德恩,终于有时间可以和她的伴侣克拉克·盖福德举行因为疫情而推迟的婚礼了。 阿德恩表示,她期待着花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她对女儿妮芙说,她期待着女儿今年开始上学后,和她一起度过时光。而对伴侣盖福德,她说:“我们终于可以结婚了。” 谁会是下一任总理? 目前,尚不清楚阿德恩离开后,谁将领导看守政府。最新民调显示,工党略微落后于反对党国家党。 1月22日,工党党团将投票选举新党魁。如果有人获得当选所需的65票中的三分之二,则将成为新党魁。 新西兰副总理格兰特·罗伯逊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不会自荐成为工党党魁的候选人。2014年,当我第二次担任党魁失败时,我曾表示不再参选。我的立场没有改变。” “担任总理所付出的工作强度和需要的承诺程度是任何其他职位都不能比拟的。这是一份你必须明确想要做的工作,这样才能得到应有的成果。我完全相信,党团核心中有一些同事既能胜任这一职位,也有意愿承担这一职位。我将全力支持他们。”罗伯逊说。 分析指出,阿德恩辞职的这一决定,给了工党可以在未来三年重塑自己的机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