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出境游升温,保险怎么买******
去澳大利亚看袋鼠,到马尔代夫晒太阳,在法国看看卢浮宫……随着2023年春节的临近,加之出入境政策的优化调整,跨境游市场正全面回暖。携程发布的《2023年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春节前十名出境游目的地包括:澳大利亚、泰国、日本、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同程旅行数据显示,1月8日出行的出入境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628%,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峰值。
出国旅游语言不通、环境陌生,旅途中航班延误、意外伤害、医疗救援等风险不可忽视,若是发生紧急情况,异国他乡,也容易手足无措。该怎么有针对性地配置保险?买保险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境外旅游风险多
随着1月8日零时起中国取消入境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等政策的正式生效,加之2023年春节的临近,7天长假近在眼前,出境旅游将迎来一波小高潮。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实施“乙类乙管”政策的首日,同程出入境机票订单量同比暴增628%,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峰值。
出门在外,不可控的因素很多,从旅行前的机票酒店准备工作,到游玩结束返程回家,每个环节都面临一定的风险。想要在国外安心地游玩和消费,提前准备好保险防患于未然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那么,出境旅游一般都会面临哪些未知风险呢?
对于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风险,美亚保险旅行险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旅行前存在由于恶劣和极端天气,比如暴雪、大雾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旅行取消和改签的风险;旅行途中,财产方面存在随身财产被偷被盗,或行李托运途中遭第三方承运商损坏的风险;医疗方面,存在由于水土不服导致急性肠胃疾病,旅途劳累导致感冒发烧等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或在参加热门娱乐活动时发生意外事故发生的风险;旅行结束后,如在途中发生意外受伤或疾病,则面临需要回国继续治疗的风险等。
跟团游省心又省力,掏钱少操心,是很多游客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旅行社也会投保旅行社责任险,这种情况是不是不用再买保险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美亚保险旅行险负责人表示,一般旅行社给游客配置的保险是旅游责任险,主要保障因旅行社方面的疏忽和过失造成的对游客的损失,而非旅客自身的风险。所以,作为游客,最好是另外给自己或家人购买一份保障范围和保障额度合适的、含有紧急支援服务的境外旅游意外险。
除了关注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意外发生后能不能及时获得帮助或救援也同样需要关注。某保险经纪公司旅行险销售总监告诉记者,近期咨询境外旅游保险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不论想去哪里,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是多数人需要面对的情况,选择带有全球紧急援助服务的境外旅行保险至关重要。旅行途中,无论是意外受伤、身体生病甚至行李物品遗失,都可以拨打电话求助。
需关注服务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国内各大保险销售平台上都能购买相关的境外旅游险,境外旅行产品琳琅满目。
以支付宝上的蚂蚁保平台为例,1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检索发现,在售的产品有“平安官方境外旅游险”“华泰境外百万全球旅行险”“安联全球旅行签证险”“安盛亚洲旅行险”“美亚全球通境外旅行险”等。
在保险价格方面,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依据保障额度、保障期限、保障内容不同,保险产品价格从最低18元到上千元不等。保障时间最长可达一年,并且,多数境外旅游保险的责任还提供旅行者随身财产、旅行证据遗失、银行卡盗刷等多项责任,不过,保险责任越多,保障时间越长,保费也就水涨船高。
谈及产品的选择,美亚保险旅行险负责人表示,当前市场常见的境外旅行险产品,以综合性的境外旅行险产品为主。游客可以根据旅行目的地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
对于不同地区的情况,美亚保险旅行险负责人举例表示,亚洲地区,一般设施比较完善,在风俗习惯等方面中国游客也比较熟悉,建议选择保障和保额相对比较基础的境外旅行险产品;欧美地区,一般医疗费用较高,由于路途较远,风俗习惯差异较大,旅客可选择医疗保额较高、含医疗运送、紧急支援服务、随身财产、托运行李损坏、行李延误、航班延误、个人责任等全面保障的境外旅行保险产品。
除了选择保险产品种类,选择哪家保险公司也需要斟酌,上述保险销售总监认为,在保险公司选择方面,可以优先选择大型保险公司、一些外资或者合资保险公司,因为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旦遇到意外,可能需要保险公司提供国际救援,这时候就考验到保险公司在当地的资源和自身实力了。
联通师生网上生活,服务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从2019年起,教育部先后分两批确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市教委、上海市教委等30所(家)全国教育融媒体中心试点单位,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探索建设具有本省特色、符合本省高校实际、围绕本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校融媒体中心。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融媒体中心已经从机构设置、平台搭建、场地设施等基础建设阶段过渡到服务拓展、文化建设、校园治理等系统创新阶段。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一些高校媒体融合机制尚不成熟,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创新不够,财力物力和队伍素养还存在一些短板,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下一步,高校要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以全媒体视角和互联网思维审视和谋划高校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探索新时代“全程、全息、全员、全效”高校教育融媒体发展路径,牢牢把握全媒体时代教育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和主导权。
坚持“四全”媒体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为当前高校新闻宣传的突破发展、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动高校媒体融合发展,建好用好高校融媒体中心,必须深刻理解把握“四全媒体”的内涵,在拓展校园服务功能和研发融媒体产品的基础上,让平台在与师生的持续高频互动过程中,发现需求、了解需求、满足需求,使融媒体中心真正成为高校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网络思想引领、凝聚改革发展共识的重要阵地。要顺应“全程媒体”的趋势,重构新闻制作加工多样化流程,强化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开放性,突破时空界限,打通采编发边界,提升优质内容生产能力;要基于“全息媒体”的视角,贯通传播载体,要强化技术赋能,丰富叙述视角和传播形态,突破新闻传播的物理样态;要按照“全员媒体”的要求,创新组织架构,适应网络传播“去中心化”特征,拓展矩阵构建,创新交互方式,实现由“受众”向“用户”的工作理念转变,由一对多向多对多的传播向度转变;要从“全效媒体”的目标出发,适应新闻传播分众化趋势,丰富表现手段,增加信息容量,深化垂直细分领域,提升传播效率,构建“融媒+育人”“融媒+文化”“融媒+服务”的发展模式。
创新内容生产传播模式
不管媒体生态如何变化,优质内容始终是其核心竞争力,增强内容生产能力,提升内容传播到达率覆盖面,是媒体融合的关键环节。要再造生产流程。高校融媒体中心要适应当前媒体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终端等专业细分的趋势,积极引入并不断完善采、编、发一体化系统,建立起总编协调、值班调度、部门沟通、采前策划等制度,搭建指挥调度系统、协同管理系统、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多次多样采集、全媒体多元编辑、立体多渠道传播”的全媒体内容生产分发系统,实现云端化、数字化、全媒化、智能化。要强化内容生产。推进高校媒体深度融合,首先必须立足师生、校友、家长、合作者等受众群体需求,充分发掘自身新闻资源,策划生产受众喜爱的原创内容。其次要深度开拓区域垂直类内容产品,运用算法技术,加强数据挖掘,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受众需求,使自己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最权威的内容生产者和供应方。同时,主动关注多元业态和精准服务,从移动化、社交化、分众化趋势出发,丰富多元供给,探索“融媒+育人、融媒+文化、融媒+服务”的互动模式,形成融媒体传播平台与师生网上生活社区的联通。要优化传播通路。完善渠道建设,强化技术应用,构建适应高校特点的立体传播模式是提升新闻宣传价值的基础,也是解决内容生产传播能力建设问题的重要路径。高校融媒体中心要增强技术赋能,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推送的精准性和个性化,优化媒体融合传播生态。
优化保障支撑体制机制
媒体融合的新模式、新样态,要求高校不断优化组织保障体系,实现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理念的迭代和组织架构的再造。要重构组织体系。全面对接融媒生产传播规律,组建采编中心、运营中心、摄影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音视频工作室等适应融媒体发展的运行机构。以内容生产为关键点,突出目标导向,强化过程管理,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加强采编发团队的系统整合,探索以内容创作为核心的项目制、工作室等组织运行体系,实现跨团队跨领域协作。要拓展融媒矩阵。媒体融合“去中心化”“分众化”的特点,需要我们在建设中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从高校内部跨学院、跨处室、跨平台整合媒体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强化选题策划,增强参与性和多样性,避免内容同质化现象。要借助互联网平台,丰富PGC(专业生产内容)与UGC(用户生产内容)内容接入形式,增强师生融入度,推进多屏融合,全方位打造传播矩阵。要强化保障支撑。融媒体产品生产模式和全媒体传播形态的革新,对高校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具有互联网思维和跨媒介素养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支撑高校融媒体中心健康发展的根本力量。高校融媒体中心要加强队伍的融媒战略和媒介素养培训,使其既坚守教育新闻价值理想,又掌握现代生产传播技术,助力高校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
(作者:倪松涛,系江南大学副校长,江南大学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